多看一眼 南海學園

Culture In South Taipei

 

文代瑰寶  時代地景

 

您的南海學園第一印象

 

有著教育氣息、 有些文質彬彬、

有戶外教學的歡樂,有鳥語花草的自然,

泛此而論,它給人一種濃濃文教氣蘊的直覺印象感,

這樣的印象深深烙印在南海學園的記憶裡,

但它並非偶然,今日的底蘊,其實是計畫性營運,

這一切可從南海學園建築洞悉端倪……

 

50年代,台北植物園南區,政府規劃了藝術、文化、科學 一共五個社教機構,分別為歷史博物館、教育資料館、藝術教育館、科學教育館、教育廣播電臺。其中於1959年落成啟用的科學館最受關注(原名「國立臺灣科學館),曾是大力推動現代科學教育的基地,儘管披覆著中國宮殿復古型式的外衣,在現今看有些違和,但回溯大時代背景後,也許自然會產生「原來如此呀」的理解。

 

50年代的台灣,「法統」是最時鮮的政治印記。時代誕生下的建物,自然也必須呼應這般身世記憶。但謹以「法統」來論,或許太小覷了這座建築!不論是1959年的它(本質的建築思潮);廿一世紀之後,在列為市定古蹟之後的它;或更名為臺灣當代工藝設計分館,在承先啟後,開創新世代的它,對於建築、城市、生活,它的存在都是無法價取的。當代我們,承接著上一代的足跡,接著邁步走下去,為它註記更豐富的生活,才是闡述文化資產最無價的延伸義。

旅法之心-盧毓駿建築師

 

舊科學教育館是由旅法建築師-盧毓駿所設計,在建築形成之前,建築師怎麼想,關乎它怎麼長。風雨飄搖的50年代,精英族群在表現、文化、建築的態度時,總期望置入具有時代象徵的思想。

 

盧毓駿建築師曾對學生談起:「所謂中國式的建築,不僅僅只是外在表現(無論是青色「琉璃」或是赤色「塗裝」);內在寓意同樣必須傳遞思想,因此他對科學館提出了這樣的建築命題—「建築企圖與天溝通」。

 

研究科學,是「人」去研究自然的「天文」、「地理」,這不就是「人試著與天溝通的行為嗎?」。在內在精神與外在形式裡,兼顧了中國式宮殿建築與現代化科學教育的需求。揣度50年代的時空氛圍,舊科學教育館建築絕對正確!

 

 

國家    使命

 

戰後第一代建築師包含了像是設計科學館-盧毓駿;故宮-黃寶瑜;國父紀念館-王大閎;中正紀念堂 -楊卓成等四位建築師,在建築思潮上,因受過西風東漸的洗禮,不免期許可以做出具有代表性的「中國現代建築」—既能滿足時代,更希望創造時代,一如60年代由國家主導下的日本建築界,那個以「國家民族榮耀」為己任的大建築時代。

 

 

古典    講究

 

科學館一眼看去,很難不引人矚目。無論是在鶴立雞群的50年代,或是在都市建築群包圍下的二千年以後。它「中國宮殿」式建築象徵,始終都是亮點。

 

「明堂建築」

上方為圓形,下為多角形,這是所謂的「明堂建築」。所謂明堂建築意旨古時天子舉行朝會、祭祀之所,北京天壇祈年殿就是復興明堂建築樣式的最顯著建築。舊科學教育館,也有類似的意味!

 

 

 

「青色琉璃瓦」

琉璃瓦,也作瑠璃瓦,是中國古代建築中重要的瓦作建材。琉璃瓦在唐朝已普遍用於屋頂。到明代、清代,琉璃瓦更是宮殿、王府、祭祀建築和廟宇的屋頂必不可少的建築材料,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特色之一。

 

前衛   有機

 

國內知名古蹟修復建築師-李乾朗表示:「走進它的內部空間,便可以一窺旅法建築師表現現代主義最濃烈的實驗性場域,它堪稱臺灣現代建築的代表。

甫進門,映入眼簾的是旋轉樓梯,這酷似「螺殼」一般的迴旋樓梯,它以不對稱的綱筋混凝土型式製成。不倚柱子、不靠樑,純以樓梯的變形造就「力旋」的「型抗結構」,堪稱在現代鋼筋混凝土造傳統風格建築中,首座最有創意力的作品。

 

當代    創新

「臺灣當代工藝設計分館」是如今這座古蹟建築的全新身份,工藝來自生活,不單單只是滿足了功能,也追求著藝術美學的設計,接續薪傳它的是創新的火炬,新一代在地能量與世界交匯融萃,展現了古建築新生命的真諦,一如拆除圍牆之後的南海學園,它是城市活力的源源不斷的原因,藝術 文化不停展演的平台!

 

 

每年四月的《城南有意思》更是它勾起全市共鳴的特色春日嘉年華,包含兒童劇場、露天電影院、主題市集……

在老地塊上, 我們擁有新的際遇,在爬梳它歷史的紋理中,我們書寫了全新的記憶,最摩登文青的台北地塊,最無可取代的台北文明—《南海學園》

 


PHOTO CREDIT: 逐角創意

PHOTO CREDIT: 甲桂林廣告

甲桂林廣告獨家取得授權,未經同意,勿任意使用

您可能感興趣

CASE精選個案